“双11”购物狂欢节临近,不少商家、消费者已经开始摩拳擦掌,翘首以待。但在热闹的表象之下,先涨后降、明降暗升、虚假折扣等价格陷阱却让人防不胜防,不诚信仍是一道各方必需直面解决的难题。
乘着互联网快速普及的东风,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异军突起,已成为全球电子商务市场的领头羊。人们相信,电商代表着创新的力量、技术的力量,哪怕存在些许诚信上的瑕疵,也应该得到宽谅,随着电商的发展,有关诚信问题也会得到解决,更何况电商发展的确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,方便了生活。
可是,理想走进现实,常不如人意。国家发改委发布的《2015年“双11”综合信用评价报告》显示,在750多万件促销商品中,有过半比例的产品出现了事先提价、当天降价的情况,部分提价甚至高达200%以上。“表里不一”、“以假乱真”、“名不副实”等不诚信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。
为了规范电商,打击不诚信行为,上至国家主管机构,下至具体电商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“防堵”措施。例如,在约20天前,中消协就曾宣布启动2016年“双11”网购商品价格及服务体验式调查活动,旨在提前摸牌“双11”。2014年“双11”前夕,国家工商总局曾约谈了10家大型电商,要求全面梳理近期网络商品价格,防范电商用“先涨价后降价”方法虚构优惠促销。京东、阿里巴巴等企业也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,设立“七日无理由退货”等管控机制。
可以这样说,目前从道德到法律,再到技术,中国建立起了一张立体的、打击不诚信行为的“天网”。这张“天网”极大地净化了电商市场,然而大浪淘沙,泥沙俱下,电商的不诚信行为仍然挥之不去。其实,对于虚假宣传、价格误导等不诚信行为的危害,电商经营者自是心知肚明。其之所以明知故犯,主要是怀着侥幸心理,追求利益最大化。
如何祛除笼罩在电商身上的不诚信“雾霾”?打蛇要打七寸,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和价值观引导外,不妨考虑从最直接的利益角度入手。电商1.0时代,传统零售第一次接触网,生意被搬到互联网上,模式主要以B2C和C2C为主。不过,电商涌现虽如雨后春笋,但也存在鱼龙混杂,假货泛滥的隐患。
电商2.0时代,聚合式电商平台大量出现,业态多复制传统零售,为了获取“曝光度”,品牌多讨好平台而不是用户。电商2.0时代进一步拓宽了电商的覆盖面,提升用户体验,但这些都局限于渠道和平台层面,对电商模式并没有本质性的颠覆。
电商3.0时代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,传统品牌代理机制向移动互联网迁移,大量微商应势而生。微商的模式就是将线下品牌招商代理模式搬到移动互联网。这个模式多通过熟人营销,消耗朋友间的信任,易造成信任危机。
综上来看,目前电商发展的现状是,平台、渠道、流量等是影响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,这些资源不仅运营花销大而且数量有限,只有少部分商家有实力获取,那些创新力弱、底子薄、经营差的商家则难以“享用”,而当商家无利可图时,不诚信经营行为出现的概率常会大大增加。为了让更多电商能够公平、诚信的参与竞争,我们的创新不妨从经营模式方面着手,让电商的发展红利实现“雨露均沾”,让广大电商经营者均有利可图。
电商4.0时代应与“互联网+”战略、“双创”战略充分结合,利用互联网的开放属性,以诚信为核心,通过众筹、众包、众利模式,集众智汇众力,共享核心资源,形成一个人人都是品牌合伙人、都是诚信建设者、都是品牌推广者的新型生态。在这个生态里,商品销售应去中心化、去平台化,既能化整为零,也能化零为整,参与者无论实力强弱,都能平等的获取商品、工具和创意,形成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的利益共同体。
中医治疗讲究疏堵结合,电商发展亦同理。在扎紧制度、管理篱笆的同时,直面问题,创新资源分配模式,或许也不失为一剂治疗电商不诚信问题的良方。(吴君蒙)